他是一位從天麟山走出來的莘莘孥子,他從這里走向了中國,走向世界。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林業技術員到成為國家級包裝技術專家,國際科學研究院院士、特聘終身教授;這條路并不是容易走的,是充滿著艱辛和曲折的,憑著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執著,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位從大山里走來的中國包裝專家,他就是62屆林業專業校友陳希榮。
綠色事業的追求
他出身在福建一個“林業之家”,1978年,當舉國迎來科學的春天,他作為一個科技先進工作者出席了《福建省科學大會》。1979年他參加了“第一屆全國研究生統一考試”,取得研究生考試資格,報考南京林業大學校長馬大浦教授的研究生,成績上線進入復試;雖然沒有入學,但1983年南京林業大學林學系商調他到該校任教,兼讀博士研究生,被他婉言謝絕:時隔20年,在浙江大學包裝工程專業研究生班在職進修,導師奚德昌教授,園了他的夢想;1979年他被破格晉升,成為全省第一批授予職稱的最年輕的林業工程師,任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任研究室主任時,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閩北林區和保護區的山山水水;他曾獲得“福建省森林工業跡地更新紅旗”;1980年他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研討班上結合植被重要值、森林地位級、立地指數理論,最早提出了“植被指數”的新概念,得到了權威植物學家的認可。成為國家計委“亞熱帶生態農業經濟定位研究”課題組專家。1982年為北京大學生物系畢業班指導教學實習與畢業論文。1984年受北京林業大學校長范濟州教授委托,為美國西雅圖大學自然保護博士研究生戴維拉.賈維斯指導學位論文。同年代表福建省林業科研系統專家,參加林業部科技攻關座談會;1984年獲“林業部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先進典型”:1985年作為中國林學會代表,獲“中國科協科普大會先進工作者”,《天然竹林高產結構與生物量研究》課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年主辦第一屆中國林學會科技夏令營,并擔任輔導員講師;鑒于他在創立《森林生態經濟學》及“人與生物圈”典型自然保護區研究的成就,1986年度由五位學部委員、資深教授推薦,獲國際生態學泰勒獎金(相當該領域的諾貝爾獎金)候選人提名,這是海峽兩岸37年在該領域獲此殊榮:同年作為中國生態學會代表團成員,《自然保護區學導論》、《典型自然保護區之研究》、《武夷山森林植被研究》3篇論文,在“第四屆國際生態學大會”(美國紐約)交流。
在參加武夷山綜合科學考察,與廈門大學生物系、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合作,完成了武夷山生態植被調查研究報告,(發表在《武夷科學》)在國內最早提出并首先采用了森林植被生態調查新技術——“點中心四分法”,對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植被從定性到定量的研究:《天然竹林高產結構與生物量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先后建立了“武夷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納入全國布局:為武夷山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及世界“生物物種多樣性保護”范疇,可謂嘔心瀝血。
1981年,組建《閩北林業科技咨詢聯營公司》,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為林區“兩戶一體”提供技術服務技術承包,連續五年營造各類速生豐產林10多萬畝?!对囌撔滦偷牧謽I科技經濟聯合體》一文刊載在國家計委期刊及林業部部刊, 1983年春在建陽書坊營造的杉木速生豐產林370畝,1993年測定十年生杉木平均胸徑達20.5厘米、平均樹高達13米、每畝材積15立方米,創下了大面積杉木速生豐產的典型。
1982年主辦“全國第一屆自然保護區學術討論會”,出席了“海南島綜合科學調查考察匯總”年會(森林生態組專家); 1983年主辦“全國第一屆森林生態經濟學術討論會”;還先后參加了“亞熱帶山區生態與資源開發利用考察”、“沿海防護林考察”、“國有林區林業改革考察”及“東北伊春林區生態經濟調查考察”;參與制定了《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的專家。
1983年與福建林學院杉木研究所,在保護區核心區發現了成片實生苗古杉木林群落,改寫了杉木人工造林的歷史:1979年,由他編著的《中國林業諺語概述與應用研究》一書由市科委刊印發行,寫成《農林業諺語中的科學》,并將許多年來收集的4萬條科學諺語,分門別類,整理出《林業諺語集》、《農業諺語集》、《氣象諺語集》,集我國農林業、氣象諺語之大成。
1984年10月, 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到福建林區調研,視察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與科技人員座談,他們的科研工作獲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與鼓勵。不久,他又陪同國務院副總 理谷牧、福建省委秘書長李敏唐考察了閩北林區,就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改造次生林、林業技術咨詢服務等進行調研考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得到了各級領導的 重視。
1985年完成《閩北林區森林生態環境預測及其保護策略》項目,獲福建省環??萍级泉劊核c中科院農業研究所在武夷山主持召開了“全國第一屆森林生態經濟學術討論會”,《創立森林生態經濟學之我見》一文獲得時任中國社科院院長,我國生態經濟學泰斗許滌新先生的肯定與好評。
2003年,由他撰寫的《納米生物技術與現代林業》,提出了世紀林業運用納米生物科技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林業納米技術的新概念。得到了時任國家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原林業部付部長董智勇、及中國林學會的重視與關注,推薦在《林業科學》上發表。
他還是:“國際生態學會”會員, 1985年《中國林學會通訊》以“綠色事業的追求”為題,報導他的先進事績。
致力于中國包裝研究
1987年來,他投身于包裝事業,曾在多家大型外資包裝企業(新加坡、泰國、香港)、高新技術企業任職副總、常務副總、副總裁,積極參與中國彩色包裝印刷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趨勢的研究和探討。
創新是行業的生命線,沒有創新就沒有末來。多年來,他致力于中國包裝研究,推進包裝行業的技術進步,是七個“世界首創”包裝項目的助產士:挑戰了一批世界性課題和難題:屬于國際首創的技術創新有;低碳冷定型瓦楞機生產線、低溫瓦線粘合劑、低碳智能環保紙紗復合制袋技術及設備、環保新材料發泡石頭紙及其延展技術的研究、電子基因系統——三維碼云標簽、包裝件設計公式簡化計算及數學模型的研究、整體包裝設計模塊軟體系統集成研發、包裝碳足跡計算器填補一項空白;及多功能型納米石瓦楞紙箱;納米環保水性油墨的研制;納米無機抗菌劑在包裝的應用;納米碳酸鈣超低克重瓦楞原紙及電子家電環保包裝一體化解決方案等。對行業內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趨勢的關注度與認知度最高。推廣應用的項目最多。6年中推進包裝新技術新材料革新項目68項,代表了中國包裝的先進水平。他創造了“中國包裝的十個之最與第一”:而令人刮目相看:這期間他付出的艱辛也是數倍于常人的。我國包裝界創始人邱純甫先生生前親自做了批示和肯定。
他還參與了《瓦楞紙板、瓦楞紙箱新版國家標準》的修訂和評審,主持《紙制品淀粉膠粘劑國家標準》的制定與審定,由他制定的《濕立板技術標準》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并參與了《出口商品包裝通則》的修改意見,是全國包裝標準化委員會新版國家標準技術部分的主講專家。獲得國家專利四項,《易開啟瓦楞紙箱》、《一種低碳環保瓦楞低溫粘合膠的研制》、《納米水性油墨的研制》、《一種波輪洗衣機內包裝一體化結構設計》。擔任過中央財政部等六部委“包裝行業高新技術研發資金項目”的評定專家,“美光杯全國瓦楞包裝設計大獎賽”、“國際榮格包裝技術創新獎”評委,“東方紙星”的評審專家,還是青島市國家公務員考試包裝專業的命題專家與考官。2009-2010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國包裝聯合會的《包裝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進出口影響與對策》、《包裝材料循環利用的發展趨勢和政策研究》等課題組專家。
而這些成果都不是隨手可得的。任何人想不經曲折,不想付出失敗的代價,而輕易獲得成功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10多年來,他所做的應用研究全部用個人積蓄而不花國家或企業的一元錢。有一個“世界首創”包裝創新項目,他跟蹤和扶持七年,沒有要一元錢回報,還倒貼了電話、通訊費,旅差費:為《中國包裝報》撰寫文稿一年下來幾十萬字,全國10多家傳媒、網站轉發的大量文章,一些“年鑒”“論文集”收編的論文和研究成果,他都沒有拿稿酬,精神十分可佳。
他的學術生涯,勤奮刻苦,耕耘不止,先后在國家一級報刊雜志《中國包裝》、《中國包裝工業》等多家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研究成果822篇(次),800多萬字,15次獲國家(省部級)優秀科技成果及學術論文一等獎、特等獎 及“全國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有30多篇論文,分別入選《21世紀中國知名專家優秀成果總覽》、《21世紀中國知名專家文庫》等。2006年,《論林紙一體化應成為國家戰略》論文發表,在《世界包裝大會》交流,入編《論文集》。 “陳希榮學術思想專頁”入選《中國企業家思想經典》一書(2005年12月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2001年10月,根據他的提議,中國包裝聯合會、中國包裝報社聯合在廈門召開《全國首屆納米技術包裝應用研討會》,由他編著《納米技術包裝應用研究》一書,從應用的角度揭示了納米技術對改造傳統的包裝印刷的研究,探討了建立納米包裝印刷體系的構架,并提出納米包裝產業化商品化的目標和途徑。正如“中國包裝報”在綜述文章中指出:這次研討會在包裝業傳播了納米技術的‘火種’。2006年11月,他又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第二屆全國納米技術包裝應用研討會”,主編《全國納米技術包裝應用研究論文集》。經 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他對“納米包裝印刷體糸”的創立及“納米包裝印刷術”的命題、原理、要素、內涵、技術、理論基礎、制備方法、研究對象和應用范疇,都 具有獨到見解,自成體系??梢哉J定,納米術是印刷術擴散思維大顯神通的結果。能給包裝印刷業帶來繼“光與電”、“數與網”之后的又一次技術革命。
他的包裝代表作有:我國與世界第一部“納米包裝印刷術研究”的專著《納米技術與包裝印刷》,在技術理論上屬于開創性的工作,有突出的包裝創新成果。成為我國最早系統研究納米技術包裝應用研究的學者。十多年來,他還利用空閑時間,廣泛收集了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的微觀照片、圖像5000多幅,與同濟大學波爾實驗室合作編成《納米圖譜集》,這在國內外也是不可多得的,其科學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其照片、圖像本身。催生了一門新學科“納米美學”:他首創的“科學詩”、“科學畫”正在業內成為新的時尚。展示了自己的才華。:
他致力于《納米級碳酸鈣發泡石頭紙的制備技術和應用研究》項目,成為最早推進發泡石頭紙研發與應用的專家。先后發表了《可降解無機粉體填充聚乙烯工業用袋技術標準及其檢測方法》等10多篇學術論文,在行業內刮起一股“環保新材料石頭紙”的旋風。
綠色工業革命是人類工業歷史的救贖與回歸。低碳包裝也成為我國包裝的主流與首選途徑。他完成《包裝碳足跡的計算與計算器設計和研制》:填補國內一項空白。結合對包裝低碳經濟的研究現狀、量化測算及其關鍵性技術,創建中國的包裝碳足跡、碳排放量、碳費、碳匯等的量化計算方程式15個,相關數學模型6個,綠色生命周期評價方法、評估體系的研究;他不遺余力地創立了新學科 《包裝低碳經濟學》;
天道酬勤,贏在包裝
多年來的不懈努力使,他成為《包裝業核心競爭力高級研修班》、“包裝企業高層管理培訓班”的特邀授課專家,《科印傳媒》高級培訓專家,被邀在各種包裝研討會、年會、論壇、學術會議作主題演講及專題學術報告250多場次,聽眾、學員遍及包裝界:受到廣泛的贊揚;他還是三屆《中國科學家論壇》特邀嘉賓;出席國際性學術會議6次;如“國際納米材料高層論壇及技術應用研討會”,“世界包裝大會論壇”、“LSTA國際運輸包裝技術組織年會”上所作的演講,獲得到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2009年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包裝專家工作室”,無償為320多家企業提供了包裝咨詢答疑與技術服務。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在行業內極具影響力?!犊朴【W》名家頻道陳希榮專欄點擊率超50000,創下了單篇論文點擊率最高的紀錄,許多文章被眾多媒體、網站、網刊、數據庫轉載;
2001年以來,他先后榮獲了“全國優秀學術工作者”、“優秀包裝工作者”、“中國企業家思想成就獎”、“中國包裝之星獎”;“中國設計師500強獎”;榮獲“建國60周年中國科技自主創新突出貢獻獎”;“中國管理科學最佳實踐案例獎”:“中國行業精英百位突出貢獻人物獎”;“中國影響力人物獎”;“中國杰出創新人才”:“國際優秀科研專家人材” ,還獲得第四屆華北地區包裝裝潢設計大獎賽金獎,全國瓦楞紙箱印刷精品賽金、銀、銅獎11項,杜邦亞太區柔印大獎賽銅獎。在國人面前展示了個人的魅力與風采。為實現我國從包裝大國向包裝強國的跨越做出新的貢獻。
國際科學研究院是由政府資助的,國際科學界榮譽性及科研咨詢機構,現任院長是美國前副總統戈爾,2009年5月,陳希榮就受聘該院終身教授;2012年11月又成為國際科學研究院院士,鑒于他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經《八閩陳氏》編委會研究決定,選擇其作為閩籍精英入編《八閩陳氏》大型文獻第二卷。
他還是:LSTA國際運輸包裝技術組織成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北京印刷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包裝聯合會電子工業包裝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包裝聯合會紙包裝委員會原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兩課題組專家,綠色包裝產學研聯盟專家和多家刊物編委;先后任海爾集團GO包裝專家、職能部長,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包裝技術專家,現在深圳華為公司任包裝專家顧問;是歐盟惠邦集團的高級技術顧問、香港東卓科技控股集團的高級顧問、澳門納米科技研發有限公司的特聘專家、地球衛士(北京)、京山輕機等14家大型企業的專家顧問;只講付出,不講回報。許多年都沒有要專家顧問費。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他雖已七十高令,仍奮斗不息,堅守在包裝第一線,每年為6000億電子家電包裝提供專家服務與技術支持;職能部長的他,因勞累過度,腰部僵直得彎不下身來,連吭一聲都沒有,怕影響工作,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咬咬牙,堅持上班,全身心撲在包裝革新上。2007年度包裝革新團隊被評為海爾集團GO先進集體,2008年完成包裝創新項目21項,一年降成本收益4055萬元。2010年推進美的集團家電包裝新技術、新材料替代創新項目19項,實現全年包裝降成本4180.7萬元。2011年包裝新材料新技術38個項目,包裝模塊全年降成本效益5496.2萬元。三個包裝革新項目獲美的集團科技獎勵二等獎、優秀獎。2011年6月,作為美的集團包裝技術專家,本部組織了46名評審組對18名中、外專家(含11名日本、韓國專家)參加的述職報告考核評估中,包裝技術專家陳希榮獲得最高分98分,排名第一:對比最低分高出36分,為中國專家爭了氣。
有一次,他一連三個晚上只睡了三個小時的覺,還在兩地做了兩天演講。演講還未結束,湖南一家大型包裝印刷企業在會場等著要接去論證、咨詢一個大型包裝新廠的規劃與相關問題。這種連續運轉對于他早就是家常便飯了。一家星級包裝企業在中層管理人員會上,把他排滿的20天的時間表念了,大家無不感到驚訝和欽佩。
歲月如歌,好評如潮
許多年來,他的拼搏終于感動了上帝,如歌的歲月伴隨著好評如潮。業界和社會給予了中肯的公正的評價;
山東的一位包裝老總,提著當地的特產專程到青島來找他,說他訂了18種包裝印刷刊物,凡有登他的文章,每篇必讀,還復印了裝訂成冊。說他的文章既有案例,又有數據支持,他們愛讀。
歐盟惠邦集團總裁發來短信;惠邦榮存離不開你一路來的支持和邦助,我定當堅定信念,勇邁輝煌。
母校副校長、教授:希榮,您這一生真是做了一般人幾輩子也做不出的成就,真為您高興。
中國包裝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陳老師,你是包裝行業的功臣。
臺灣地區最大包裝企業老總:陳教授英明,中國之光,我敬佩你,我崇拜你。
江南大學包裝學院院長教授:陳老,我國包裝界需要你這樣的真專家,向您學習。
后記:作為師友,我和希榮在學校時有過接觸,他是學生會宣傳部長,在我印象中,他很活躍,肯學習,肯砧研,多才多藝,后來我在建陽市黃坑公社任黨委書記期間,他在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當時在設在桐木村),以先鋒嶺為鄰,因資源保護常有探討,也常在《武夷科學》)看到他寫的文章甚為高興,并在工 作上相互支持,記得1983年深秋,我和他還一起在保護區先鋒嶺上,迎候國家主席李先念一行的來訪,此后人各一方,他還不時用書信讓我分享他的成就,我也 給他不斷的鼓勵和支持,對他的情況有所了解,現根據他提供的資料撰寫此文目的在宣傳校友,宣傳他對事業不懈的追求和執著精神。
作者:陳新丁 南平市人大原副主任、原福建林校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