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林業部福州林校,創于1953年。它的興辦,標志著我省林業教育突破森林系(科)長期附設在農業院校的落后局面,開創林業院校自主培育各類林業人才的新紀元。對承前啟后,發展原福建林校和繁榮升格后的福建林職院具有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
——題記
福建地處中、南亞熱帶,為南方多山多林省份。據《福建森林簡史》記載:至清末和民國時期,閩江及上游三大支流、汀江及九龍江流域森林資源仍很豐富,只因當時 政府無能,缺乏管理機構和技術人員,造成私有林經營粗放,公有林失管,采伐無度,林產工業幾乎空白;查考《福建林業志》:林業教育始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辦有福州農業別科,開設林學課程。1913年曾辦過福建農林學校,1930年后改辦省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并先后在集美、南平、龍巖辦過私立和公立農校,斷斷續續設有林科,學生甚少。直至1945年,較穩定辦有福州、龍巖農校設林科,設備簡陋,學生數仍很少;1940年,我省發展高教,在永安創辦省立農學院設森林系,至1949年,畢業六屆僅23人。
一、興辦部屬林校 選址福州北園
共和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黨和國家把優先發展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林業部卓有遠見,先于1952年興辦東北、北京、南京三所林學院;繼于1953年, 為滿足國家“一五”林業建設需要,又和農業部、高教部聯合制定中等農林學校調整方案,將全國農業學校的林科分出獨立建校,決定首批在全國重點林區的遼寧、 吉林、四川、福建、浙江、湖南等省興辦部屬林校。我省接通知后,由省農業廳、省林業局(后改廳)、省教育廳迅速決策,歸并福州、龍巖、建陽三所農?,F有林 科,成立林業部福州林校。喜訊傳開,得到各農校支持、林科師生擁護。與此同時,在省有關部門協調下,決定選址倉山區蓋山鎮北園村,占地50余畝,并于4月初選調老干部郭國柱任校長。他原籍山西,1938年 參加革命,南下福建后,任松溪縣縣長、縣委書記等職。郭校長到校后,即調配十位各有所長的同志組成林?;I建處,下分教務組和基建后勤組。(一)教務組由傅 暉、盧成林、陳傳馨三人分工籌備。這三位可謂是“老中青”結合。就我所知:傅暉是位老學者,早年北京大學林科畢業,參加過“五四”運動,解放前曾任省高農 校長,這次調福州林校任教務處副主任;盧成林系中年學者,1944年畢業于福建省立農學院森林系,曾留院當助教,后調福建省農事試驗場任技士和福州農校任林科主任,調林校為教務處主辦;本人則為1953年大學剛畢業的青年教師。(二)基建后勤組:王肇綏為基建主辦,林榮壽為校會計,郭?。ㄅ槌黾{、梁敬齊為事務員,張俊英為保管員等。
林業部高度重視福建林區興辦福州林校,1953年直撥建校???0萬元。因省截留15萬元,實到資金35萬元。經研究決定基建30萬元,購買圖書儀器設備5萬元。在此同時林業部又從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四省應屆本科生中統配7名直派福州林校任教,除陳傳馨留林校參加建?;I備外,林思明、王學誏、倪傳彪、馮詩根、宋近紱、程孝智六位老師暫安排赴福州、建陽、龍溪、莆田四所農校執教半年。
北園興學,基建是主體,根據校址地形和投資額度,特選當時實力最強的省第一建筑公司承包設計與施工。首期安排建設五幢二層樓房,包括辦公樓、教學樓、實驗館和兩座師生宿舍及附屬工程廚房、竹棚膳廳(兼禮堂用)。其中,教室樓標準教室12間,實驗樓標準實驗室8間。在近1953年國慶時,省里調趙守經同志來校任總務處主任。他原籍山西,也是1938年參加革命,南下福建后,曾任將樂縣秘書,后調省委政策研究室任職。他的到校,加強林?;ㄅc后勤領導。工程經緊張施工,于1953年底如期交付使用。
為方便籌備教務及采購圖書、儀器、設備,盧成林和我二人于1953年8月 就暫住在林業廳(南街花巷)對面塔巷民房辦公。這期間,盧成林主要參觀幾所老中專教學管理與教務安排、籌措專業設置與設課、師資配備、教材選擇等;我則跑 教學儀器公司、醫藥公司訂購理化、土壤、生物、測量、育種等貴重儀器、儀表、器皿、藥品、器材、標本和圖書館常用的社科和自然科學參考書。約在1953年10月份,林業部又派來一位俄語老師錢大匡,他暫無教學任務,便協助預定學校閱覽室的各類雜志、報刊。直至12月中旬,我們三人結束在城區籌備,搬回北園上班。這時開學在即,學校安排我和錢大匡老師分別兼任實驗館和圖書館主任,又急從福州農校調來教務員楊子介,專職編排課程表、建立教務檔案等。就這樣,我們幾個同志日夜兼程,初步完成教務籌備事宜。
二、接收三校林科 隆重宣布開學
1953年底,遵照上級指示,我們抓緊接收三農校林科歸并工作。在省農業廳農教處負責同志陪同下,郭校長親自到福州農校,盧成林和陳傳馨分別到龍巖、建陽農校辦理林科師生移接交手續,順利達成協議。
1954年2月10日,福州林校迎來三農校林科報到的老師、干部共30名,學生(含一、二、三年級9個班)近400人。其中福州農校并來的老師占總數一半,還調配團干、生管、儀器和圖書管理員,對剛辦的林校支持很大。就我所知,三農校來的教師中,許多人資質很高。如林祜光, 系留日的林學家,曾任過南京中山陵園林管理處主任;許文鏘曾任過原東南大學國文教授;林家祿早年畢業著名浙江大學,曾任我省福安農校校長;劉必魁曾參加國 家考試院法學高等考試通過;以及陳守為、江浩、陳永淼等,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畢業廈大生物系和林學系的梁慧文,周宏林,王金硼、莊希鐘以及福建師院畢業的陳浴波、方金藤等都屬骨干教師。加上由林業部直派馮詩根、宋近紱等7名青年老師和一位俄語翻譯,優化了新辦林校的師資隊伍結構。恰在此時,省里又選調曾梅生同志來校任團委書記兼政治課老師,他系解放前參加地下黨,曾任過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的秘書,他的到校,增強了黨團工作的領導力量,對促進學校德育,起著很大作用。
春滿八閩,1954年2月15日,福州林校成立大會在竹棚膳廳舉行,省廳領導到會祝賀。郭國柱校長作重要講話:他 指出創辦林校是林業教育發展的創舉與新里程碑,介紹了艱辛的籌建過程,提出辦學宗旨與發展方向,強調師生不分來向,真誠團結,以革命精神辦好新型林校。成 立大會給師生極大鼓舞,反響熱烈。會后,后任林校教務主任盧成林當即詠詩:“五三入學三農校,福州建陽和龍巖;五四合并北園山,福州林校誕生地”,抒發了 學林愛林的情懷,愿與師生共創美好校園。
三、學習蘇聯經驗 強調聯系國情
“春 風化雨育英才,建設林業任在肩”。沐浴著共和國曙光,部辦的榮譽、嶄新的校舍,師生教學情緒高昂。老師們很敬業,表示要“用心教”,學生們決心“拼命 學”,原因是這時教師已實行工薪制,學生免學費還包吃飯,大家無憂無慮,可專心教學。但也面臨我國職業教育底子薄、缺乏經驗。因此,郭校長根據當時學蘇聯 的潮流,向教師提出,既要借助蘇聯模式辦學,又要重在聯系國情、省情。為此:
(一)1954上半年:教務處本著學蘇聯、力求中國化,重點抓以下兩項:
明確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根據“一五”林業方針:“大力造林、普遍護林、合理森林采伐利用”,學校結合本省實際,確定先設造林和森林經營兩個專業,其目標:培養在林業工程師領導下的技術員。
制 定教學計劃:按不同專業、學制三年要求,分六學期以表格形式體現課程設置,明確設課分三層次:普通課有語、數、理、化、植物、體育、外語;專業基礎課主要 為林學概論、土壤、樹木學、測量、測樹等;專業課則為造林、森林保護、森林經理、森林利用、林業經濟、林業政策。三年設課總數控制在26-28門,周學時以30-34為準。還規定:凡基礎課的教學實習每門安排1-2周,專業課安排為期二個月的生產實習。
(二)1954下半年:省里調來參加過地下黨、原莆田農校副校長黃吉星到林校任教務副校長兼教務處主任,他的到任,加強對教學全面領導。因此,第二學期本著學蘇聯、力求省情化,重點抓三項:
教 材建設:除普通課可選擇適當課本供應外,基礎專業課包括林學概論、測樹、甚至土壤及專業課的森林經理、林業經濟等多采用蘇聯譯本。為此,學校要求老師們要 結合國情、省情,自編補充材料或講義。還要求教師上課前要寫授課計劃,簡稱“教案”,并須在授課前經教研組長審批,方能進課堂。此時,教研也常圍繞教材編 寫開經驗交流會。教法上,當時總結推廣了語文老師陳浴波的“染情、添趣”、數學老師劉必魁的“推理法”、植物老師梁慧文的“現場比較法”等的經驗。
重視實驗環節:學校的實驗館,設儀器室和7個實驗室,內配有器材、藥劑、標本、模型。要求各課程實驗項目必須在實驗室完成,學生寫出實驗報告,并由老師評分。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鼓勵安排現場教學,如植物、樹木、土壤可綜合到近郊結合現場采集與制作標本,訓練學生動手能力,學到操作本領。
考試實行“四級評分法”,每到學期與學年考,除考查課外,均列為考試課。凡考試課均實行面試,評分等級分:優、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等。由教師預先出考簽,每簽三道題,硬軟兼施??荚嚂r按順序進場抽簽,后在候考室準備10-15分鐘,待老師叫號時入場??荚囉芍骺贾鞒?,另有2位副主考。根據學生答辯質量,當場給學生評分。
四、備戰遷址過渡 教學穩步提升
福州與臺灣一水之隔,學校自開辦后,社會環境安定,教學運作正常,唯常受臺方國民黨飛機空襲,時遭掃射甚至轟炸。這期間,每遇敵機入侵,師生就分散躲到后山果園,邊防空邊上課,這樣堅持有一年之久。1955年1月20日,正當學期大考,敵機成群盤旋榕城,頓時瘋狂投彈濫炸,臺江一帶陷入火海。那時福州多為木屋,火勢迅猛,由下午燒到清晨4時許,據當時公告,受災萬戶,災民近4萬余人,釀成罕見災難。
這次福州被炸,引起中央高度警惕,隨即決定加強空軍阻擊力量。因林校緊靠義序機場,上級命令立即騰出校舍,讓空軍指揮單位入住,限一周內遷出。此時約是三月初,一向省林干校借用倉山太平巷1幢兩層辦公樓、1幢三層學員宿舍,二由部隊讓出附近3幢營房為教室、實驗室和教工宿舍。就這樣在軍車幫助下,一周完成搬遷。為使學校不受或少受影響,校領導加強對師生革命精神和國防意識教育,穩定師生情緒,確保部辦林校形象。在過渡辦學一年半中,學校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力求穩步提升教學質量,主要工作:
(一)整修借用部隊的營房,按教室、實驗室要求,加以分隔與布置,同時安頓好近500名師生住宿。
(二)健全教學組織,成立造林和森林經營兩個專業科,任務是全面管理本專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科主任先后由王金硼、莊希鐘、陳傳馨擔任;同時設政語體、數理化、專業基礎課和造林、森林經營5個學科委員會,其任務組織教師制定學期與課時授課計劃、開展教學檢查、教研活動及教學評估等。這一年間,還重視充實師資力量,從山東農學院、上海華師大、福建農學院及廈門大學、福建師院應屆畢業生中遴選徐濂泉、郭玉華、鄭元英、張秉剛、陳國楊、李希英、黃蘭英等來校任專業課和普通課教師;派出骨干教師莊希鐘、林思明、馮詩根分別到高校進修高新科技,以適應提升教學的日益需求。
(三)加強教學與生產實習,接收南嶼林場為校教學林場。該場早在1933年由留美林學碩士李先才教授倡辦,其中因引種美洲南方松150畝而聲譽倍增。我校接管時,面積約千余畝,場部設在五鳳里,下有兩個作業點,主要經營杉、松等用材林,由林校派林思明老師兼任場長、詹福興為主辦技術員,配有業務員及職工含臨時工10余人。
林校接收林場后,大大有利師生下場教學和生產實習。據回憶,當時除植被、土壤垂直分布到鼓山調查外,其他課程如測量、測樹等的教學實習和造林、森林經營的調查規劃,多都在本校南嶼林場完成。
(四)正常教學同時,于1956年初,新選校址南平天麟山,著手建設新校舍,準備暑期北遷。
五、畢業三屆校友 樹榜樣揚校譽
部屬福州林校歷經三年艱辛創業,共畢業三屆學生計369人。其中:1954屆88人,保送升學福建農學院12人,分配到省林野調查隊(后改林勘院)22人,其他安排到省廳及地(市)縣林業單位;1955屆畢業66人,因春季畢業,沒有升學任務,分配到省廳10人,到林野調查隊40人,其余到基層;1956屆畢業215人,保送升學南京林學院10人、福建農學院6人、留林校培養師資20人,其他到省、地(市)縣林業系統工作。首批三屆校友出校門后,不負母校重托,他們情系青山,靠膽略、拼搏、創業,為綠染八閩建功立業,贏得社會認可。涌現廳級干部4人;教授、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含副高)、處級干部近50人;擔任科級、場級、工程師級逾百人;還有許多校友榮獲部、省各類榮譽稱號,為母校樹形象、揚校風。下面簡敘部分杰出校友業績,僅參考:
(1)1954屆校友:陳子誠,福建省農業銀行行長、黨組書記、省人大常委。他畢業南京農大農經系后,刻苦攻關成為知名的農村金融專家,曾創新許多金融管理經驗,選任中國農村金融學會副會長;李友恭,福建林學院教授、森林昆蟲學家,出版多部專著,發表論文70余篇,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三等獎12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以下簡稱“國貼”);湯秀蓮(女)研究員,享受“國貼”,原在中國林科院任職,后調江蘇省農科院從事桃新品種選育研究,主持過國家和省、部級攻關課題10項,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部、省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9項,成果卓著;賴天德,系北京體育大學編審(正高),主張走學者與編輯相結合道路,長期任《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副總編輯、總編輯,撰寫特約評論70多篇,出版《體育改革研究》文集等專著;張炳榮為龍巖市林業局副總工程師,論文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傅先慶為省教育廳高教研究員,發表論文100多篇,著有《教育創新的求索》及主撰《林業社會學》等共7部出版;曾繼明,系邵武市政協副主席,曾任市林委主任、高級工程師,榮獲“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造林綠化模范”等。
(二)1955屆校友:包應森,畢業后獻身林業行政事業,先后任省林業廳黨組書記、省人大常委、教授級高工、現任省林業老科協名譽會長;郭杰炎,復旦大學教授,曾任上海市微生物學會秘書長、咨詢委員會主任,發表微生物、發酵工程、病毒學論文60余篇,參與編譯著作10余本。主持國家重點攻關課題“工業乳糖酶”研制、填補國內空白,參與完成豬O型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疫研制、獲中國專利,先后獲教育部、輕工部科技進步二、三等獎;阮益初,龍巖市園林管理處書記,教授級高工,曾在省廳洋口林場任場長,長期從事“杉木良種選育”和“杉木撫育間伐”系列研究,論文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享受“國貼”;沈集增,龍巖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長期研究“森林病蟲害防治”有功,榮獲“福建省勞動模范”稱號;陳建誠,省林業廳副處長,教授級高工,現任省林業老科協常務副秘書長。
(三)1956屆 校友:林子利,任福建省委老干局副局長,現兼省老年學學會常務副會長、省老科協副會長等職,致力“老齡化社會問題”研究,成果豐厚;張壽標,三明市人大副 主任,曾長期任三明林委主任、高級工程師,是全國聞名的三明林業實驗區開拓者,榮獲“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造林綠化勞動模范”;林有潤,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植物學家,他鐘情“菊科蒿屬和絹蒿屬系統分類研究”,跑遍全國各省、區采集標本和到英、美、法、印等10多個國家標本館查閱與鑒定20多萬份標本,創造性地將世界蒿屬區劃為3亞區、9組,他的創見與成就,多次在國際學術會上作主旨發言,還完成得獎的《中國植物志》有關章節編著任務;吳新華,福建林學院教授、林產工業系副主任,長期研究“活性炭”,發表許多論著,多次參加國際會議交流,享受“國貼”;馮秉瑞,福建省臺辦處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致力于歷史小說和傳記文學的創作,著有“曾乾煥傳奇”等8部 長篇小說,在國內和香港出版,是位歷史小說家;還有南京林業大學教授薛賢清與闕國寧,福建林學院研究員何智英和黃克福、張慶華兩位享受“國貼”的副教授 等,他們一生奉獻高等教育,論著豐碩,以及福建省科委副研究員張聲榜潛心研究國內外科技情報和福建日報社高級記者楊華芳長期探索“三農”問題所作貢獻,都 是后人學習的榜樣。
縱 觀福州林校三年辦學實踐和現年接近八旬的三屆老校友的成就、社會貢獻,給我深深的啟示,那就是:科學是生產力,教育也是一種生產力。因為知識形態的再生 產,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借此機會,我寄希望林業教育工作者,既堅持以德為先,重對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還要用更多的愛和希望感染學生。祝愿福建林職院在 傳承“北園”創業與“天麟”精神的基礎上,不斷跨越,創造性續寫林業高教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原福建林業學校第三任校長)